188体育

图片
信息公开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校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皖 西 学 院 文 件_188体育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专项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2日


一、“十三五”期间科研与服务社会工作状况与基础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科研与服务社会工作秉承“科研兴校、服务地方”宗旨,结合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求,树立“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校、服务地方”工作理念,以科研服务能力提升为指引,以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平台与基地建设为中心,以成果应用、技术推广为重点,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学术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完善了科研管理部门职能权责和岗位设置,提高了科研管理规范性和成效性。加强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完成了《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和委员换届,委员和特邀委员选聘更加遵循教授治学和学术民主的理念与原则。五年来,学术委员会共召开会议20次,审议了涉及科研制度建设、教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审、课题与项目建设、新专业建设等方面议题,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执纪监督。

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学术讲座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与工作流程,科研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保障了科研管理的规范有序。加强科研管理岗位的执纪监督主体责任,坚决抵制和杜绝在项目评审、经费使用、成果奖励、专利申请、职评服务等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做到警钟长鸣。开展了经费使用自查自纠等专项检查,端正学术风气,严肃学术纪律。

3、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结构明显优化

共立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75项,建设经费达383万元,项目结项率和结项质量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较为丰硕,发放成果奖励319余万元。发表论文394多篇(一类1篇;二类3篇;三类及核心以上220篇),出版教材33部。知识产权成果尤为突出,授权专利146件(其中发明14件、实用新型131件、外观设计1件),共签署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协议14项,到账31.3万元。

4、努力搭建科研平台,校企科研合作不断深化

学校不断完善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依托安徽军工集团,共建了智能制造研究所;依托安徽省工业工程设计院,共建了电气与控制设计所;依托昆山联德精密材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模具设计研究所;以安徽省国防科技情报研究所为平台,成立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

5、大力促进成果转化,科研服务贡献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188体育:共申请专利186项,其中发明23项、实用新型162项,外观设计1项;188体育:共获授权专利138项,发明8项,实用新型129项,外观设计1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汽车的温度控制系统》实施转让,汽车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为合肥威博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电动汽车低速行驶提示音和胎压监测集成系统设计,机械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为安徽汇泰车轮有限公司完成“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飞溅清除系统研发”项目、为安徽东风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普通铣床数控自动化改造”项目,共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约220万元。

6、积极开拓成人教育与培训业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充分挖掘办学潜力,与重庆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扩大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规模,“十三五期间”成人教育招生规模362人。学校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育训并举,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国家国防教育特色校、安徽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等先后落户学校。在人社、保密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在岗、转岗、下岗、晋级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共开展各类培训和鉴定36487人次,五年分别为7621人、7186人、6972人、7338人、7370人,在提升劳动力素质满足军工行业、六安经济发展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整体科研水平有待提升

科研水平二级学院之间和二级学院内部不平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待系统培养;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领军人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缺乏跨学院、跨专业和学科的团队,单打独斗情况普遍;科研成果虽然数量较多,高水平论文和高价值专利少,发明专利占比不高;科研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

2、高水平项目立项率偏低

没有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省教育厅项目选题偏重于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程度脱节。人文社科研究与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度不够,工科类科研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研究能力有待开发。

3、校企科研合作有待深化

校企科研合作面向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较多,能够推动产业进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大型联合研发项目较少。横向课题与专业建设匹配度需要提升,缺乏高水平的校企科研创新平台。科研研发到账经费总额较低。

4、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

专利(尤其是发明)转化率较低,仅为1%。学校缺乏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缺少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及对成果转化和管理有经验的专职人员。创新创业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薄弱,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外在活力受限。